关于五百一十七辆失踪购物车的报告
事情是从那家名为“万家福”的超市开始的,当然,也可能早已潜伏,只是借由这次闭店清仓才显露峥嵘。官方记录显示,在清点资产的最后阶段,核算员,一个姓王的、戴着老花镜的谨慎男人,反复核对了三遍,最终颤抖着报告:五百一十七辆购物车不翼而飞。并非损坏或遗弃在角落,而是彻底地、无法解释地消失了。
起初,人们倾向于用常理解释这一怪诞的数字。是盗窃?谁会偷走如此笨重且无用的金属篮子,而且是五百一十七辆?是前员工的报复性破坏?即使是最激进的破坏者,恐怕也难以组织起如此规模宏大、悄无声息的搬运行动。况且,超市四周并无破损痕迹,监控录像——那些不知疲倦记录着消费图景的电子眼——在那几日恰好处于某种循环播放的故障状态,只留下空无一物的停车场和静止的货架阴影。
警方介入了调查,但他们的报告如同一个写了一半的迷宫地图。询问了附近废品收购站的老板,他们发誓从未见过如此大批量的购物车涌入;排查了所有可能的运输车辆记录,一无所获。负责此案的张警官,一个务实到有些乏味的中年人,在内部会议上沮丧地承认,这起案件超出了盗窃、破坏甚至集体恶作剧的范畴。它更像是一种……蒸发。一种物质世界基本规则的局部坍塌。
我,作为市立档案馆的一名卑微职员,负责整理归档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文件,偶然间接触到了这份编号为“城-XF-2024-037”的卷宗。起初它与其他无数关于城市肌理细微变化的报告并无二致,直到我注意到王姓核算员的补充说明,那几行用圆珠笔写在报告末尾、几乎难以辨认的小字:“它们似乎不是被拿走的,而是……自行离开的。”
这 句话像一枚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奇异的涟漪。自行离开?购物车,那些承载着我们短暂欲望、在超市迷宫中被盲目推行的金属造物,拥有意志?这想法荒谬得近乎诗意。我开始沉溺于这个谜团,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搜寻类似的异常事件。
我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几十年前,一座图书馆曾报告丢失了数百本关于拓扑学和非欧几里得几何的专著,同样是无迹可寻。更早些时候,一座公园里的全部长椅在一夜之间消失,只留下地面上整齐的印痕。这些事件散落在不同的年代和地点,被标注为“未解之谜”或“统计误差”,从未被联系起来。直到“万家福”的购物车。
我开始在城市里游荡,目光不再追随行人,而是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孤零零的购物车。它们被遗弃在公交站旁,卡在绿化带里,或者静静地停在某个小巷深处,像是一个个沉默的问号。我注意到它们的轮子,那些磨损的橡胶和金属,似乎总是指向某个特定的、难以捉摸的方向。
一天深夜,我跟踪着一辆从居民楼下被推出的购物车。一个醉汉将它推到路口,遗弃在那里。我躲在暗处观察。起初,它纹丝不动。但在凌晨三点,当城市陷入最深的寂静时,我发誓看到那辆购物车轻微地、几乎不可察觉地挪动了一下。不是风吹,不是地面倾斜,而是一种……内在的冲动。它微调着角度,仿佛在校准一个看不见的罗盘。然后,它开始缓缓滚动,沿着一条并非最短、却异常精确的路线,消失在下一个街角的阴影里。
我尾随着它,以及后来遇到的其他几辆表现出类似“自主性”的购物车。它们仿佛受到某种无声的召唤,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汇集而来。它们的轨迹并非直线,而是迂回、盘旋,如同在绘制一幅巨大的、凡人无法理解的符文。